第一次世界大战过程
超小超大

坦能堡战役 上

坦能堡战役

名字由来

1914年8月28日,埃里希·冯·鲁登道夫将军发出了追击被打败的俄国第2集团军的命令。他在命令中将东普鲁士的一个小镇弗罗根瑙的名字用作该战役行动的名称,因为他的司令部当时就设在该镇。但是,他的高级参谋马克斯·霍夫曼上校认为,使用附近的坦嫩贝格镇的名字可能更为合适。埃里希·冯·鲁登道夫表示同意,他后来也对这个绝妙的想法大加赞扬。这样,这场被证明是“此次战争中任何一方都从未遭受过如此惨败”的战役就以坦嫩贝格战役闻名于世了。1410年,条顿骑士团在此几乎被波兰立陶宛联合王国全歼(格伦瓦尔德会战),而500年后的今天,德意志人给了俄军以毁灭性的打击,又赢回了荣誉。

作战计划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费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遭刺杀身亡。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7月30日,沙皇俄国进行总动员。8月1日,德国向俄国宣战。8月3日,德国向法国宣战。至此,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拉开序幕。

法国是德国的宿敌,在普法战争失败后,法国失去了她的阿尔萨斯和洛林省,为此,法国无时无刻不在考虑着对德国的复仇。而俄国作为欧洲领土面积第一大国,拥有庞大的人力资源和广袤的领土。两国的工业实力在世界范围内也都相当可观。德国就夹在两个强国之间,而且不具备同时应战并击败两线对手的能力。

德军总参谋部早在战争爆发前,就于1891年,由当时出任德军参谋总长的阿尔弗莱德·冯·施里芬伯爵制定了和位于德国东西两个战略方向上的对手——法国和俄国——进行战争的方案,史称施里芬计划。

在分别于1891年、1892年、1894年和1905年分别提出的4份备忘录中,施里芬伯爵十分详细的制定了德国的作战计划。德军主力79个师将集中于西线,而在东线仅保留10个师和部分地方守备部队(Landwehr)。两者之间的比例为8:1。伯爵计划,大战爆发后,德国东线守备部队将协同奥匈帝国部队采取守势,将俄军阻挡在东普鲁士国境线一带,于此同时,德军主力将对法国采取猛烈攻势,在6周内彻底击溃法国。之后,德军主力将利用德国境内发达的铁路系统移往东线,对俄国发起攻势。

施里芬伯爵对于俄国的动员机制和境内铁路网进行研究后,推断俄军需要至少6—8周时间才能完成其动员,而这一点也成为了伯爵制定计划的时间标准。

伯爵的战略构想师承于普鲁士传统军事思维,即集中兵力、主动出击、在一次大规模会战中击败敌人、在最短时间内结束战争。伯爵判定,德国在欧洲最强的敌人是法国,德军必须首先集中所有部队摧毁法国,为此,有必要在非主要战线——即东线上——冒风险。伯爵说:“整个德军都应部署在西线,不留一点兵力对付俄国。”

受此影响,德军在东线上的兵力十分薄弱,仅有第8集团军和部分地方军,以及各个要塞的守备队,共计21万人。

根据施里芬伯爵的计划,德军将在开战时在东线采取完全的守势,以东普鲁士边界地区为主要防区,并配合奥匈帝国军队防御俄军的进攻。伯爵曾经以东普鲁士为背景,举行过多次兵棋推演和军事演习。所以,德军对该地区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另外,德军还可以利用境内发达的铁路网络,及时从其他地区调来援军,以巩固防线。

德国为了防守东普鲁士,在战前就在此地建设了大量防御工事,尤其在维斯瓦河上游地区和柯尼斯堡周边地区的堡垒尤其坚固。另外,俄军前进到某一阶段,必然会发现自己被连续50英里的马祖里湖区分隔开来,马祖里湖将迫使进攻的俄军分成两股,而德军的作战计划就是集中第8集团军的有限力量,将两股俄军各个击破。在这一地区,俄军没有任何侧面交通,并将连续数日完全被分隔成数支独立部队。德军按照施里芬制定的计划,把整个集团军放在了这个要害地区,俄军两个集团军中不论哪个首先进入有效打击距离,德军都将予以打击,然后再利用东普鲁士高度组织的铁路系统作迂回运动打击另一个集团军。不过,也正如丘吉尔所评价的,这一计划要求德军的指挥官拥有拿破仑、马尔波罗和腓特烈大帝的才华和胆识,而类似这样的军事天才是不世出的。

但是,施里芬计划最大的误算就是低估了俄军的动员速度。俄国从开战到总动员完毕,并没有如战前所料需要6个星期,而是仅仅用了6天。

据丘吉尔记录,法国和俄国的总参谋部在战前就建立了十分紧密的关系:

“双方相信,德国要用其主力对付法国,仅以最少兵力对付俄国。双方同意他们的军队应尽早采取攻势,摧毁德军是他们首要目标。1913年霞飞将军发表声明指出,法国在实施动员的第10天将集结150万军队,并于第11天开始作战。吉林斯基将军宣布,1914年俄国能在实施动员的第13天就能以80万军队进攻德国。”

事实上,到了8月中旬,俄军已经动员了65万人的军队,超过东普鲁士德国守军总数的2倍。兴登堡元帅在其回忆录里不无后怕的写道:“我们对面的敌军总数超过80万人,拥有1700门大炮,相反我们只有约21万人和700门大炮的守备力量。”不过元帅似乎指的是俄国此时在东线的一线部队总实力,而非进攻德国的所有俄军,因为俄国第1集团军和第2集团军加起来也只有40万人,更别提俄军此时正在加利西亚发起大规模攻势,使得奥军遭受了严重的打击。

在战前,俄国在法国的财政支持下重整了军备,双方于1911年达成协议,法国仅在1913年就向俄国提供了折合约1.04亿英镑的贷款,使得俄国有能力获得更多军用物资,并完成通往其西部地区的战略铁路计划。

苏霍姆利诺夫将军从1909年起任俄国陆军大臣。他用了5年的工夫,致力于改善俄国的陆军。据他自述,他给自己确定了四大目标:第一,缩短三个星期的动员过程,消除德军动员安排超过俄军的差距;第二,实现军队的科技进步;第三,重振满洲失败后俄军的士气;第四,改进战时陆军的军需和增援的组织。他使征兵成为真正防卫本土的事业。他裁减过多的要塞驻军,用裁下的军队组建了重炮连、气球兵和无线电通信机构,此外,还组建了额外的6个师。他成倍地增加机关枪的数目,一年一度的征兵额增加了25万人,也增加了军官人数,还改善了俄军士兵的食物和服装。丘吉尔高度评价了将军的军事改革,认为这几项措施使得俄军的作战能力大大提升,远超日俄战争时期。

1914年7月30日中午,沙皇签署了总动员令,动员了大批军队。在俄国西部地区有30个军,总计有96个步兵师和37个骑兵师,总数大约270万人,另外加上90万特种后备军和要塞部队。到动员第13天,原来驻扎在亚洲地区的军队加入序列,因而俄军总数增加到了1830个营、1250个骑兵中队和6720门大炮,总计大约500万人,这个数字中约有2/3为战斗人员。

相较于德军计划的守势态度,俄军的计划则是咄咄逼人的。据丘吉尔记录,战前俄国人制定了两个可供选择的对德国和奥匈帝国的作战方案:G方案,即“德国”方案,它设想德军集中力量对俄作战。A方案,即“奥地利方案”,预期德国在东线取守势。在这两种情况下,野战军将分为由第1和第2集团军组成的西北方面军和由第3、第5和第8集团军组成的西南方面军。第4集团军在实施G方案时加入西北方面军,实施A方案时加入西南方面军。第6和第7集团军保护侧翼和从波罗的海和芬兰延伸到罗马尼亚和黑海的这条战线。在这两种选择中,俄属波兰维斯瓦河以西地区准备在战争爆发时疏散人口以确保军队从容不迫地集结。西北方面军沿东普鲁士边界集结,西南方面军沿奥地利加里西亚边界集结。

丘吉尔认为,这些基本安排在两个方案中都是一样的。如果德国开始时就在东线以主力采取攻势,则俄军两个方面军便都朝在普里佩特沼泽后面的南北延伸穿过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的一条线撤退,放弃整个波兰、华沙和维斯图拉河和纳雷夫河的全部堡垒群,以避免在狭窄的俄属波兰地区遭到德军的围歼。如果有必要将再次使用1812年莫斯科战役的战略:俄国战线将进一步后撤,不惜一切代价赢得时间,等待三、四周或更长时间,等亚洲方面的军队,即5.5个西伯利亚军和2个突厥斯坦军的到来和整个帝国兵力和资源的完全集结,然后再努力进行决定性的反击。

如果德国在东线取守势,那么俄国两个方面军都将立即发起进攻,西北方面军攻入东普鲁士,西南方面军攻入加里西亚,征服这两个堡垒,并为这两个方面军在华沙以东重新集合和向德国中心联合进军作好准备。

事实证明,德国在东线采取了保守态势。俄军总司令部了解到,位于德国东部的德军部队,已于8月6日开往西线。俄军立即开始执行其奥地利方案。

但是,计划根据法国盟友的强烈要求,而做出了变更。战争开始初期,德国在西线取得了一系列胜利,受到严重打击的法国急切的要求俄国军队迅速往德国境内发起攻击,以减轻法军面临的压力。事实上,法国特使在战争爆发仅仅两天后,就向俄国提出了进攻东普鲁士的要求。俄军总司令尼古拉大公向特使表示,即使军队的集结没有完成,他还是会以最快速度打击德国人的军队。为此,大公下令在8月7日与10日之间在伊万哥罗德和华沙再组成第9、第10两个集团军,攻击方向为德国托伦、波森和布雷斯劳的边境地区。

此外,为了加快这些集团军的组建和进军,俄军总司令部决定跳过几个准备阶段,设计一种“提前动员”的形式,以牺牲效率为代价来赢得宝贵的八九天时间。但是,此种动员使得军队在尚未得到足够补给和完成各项必要准备时,就必须立刻开赴战场作战。这一点将在之后的战争中留下巨大隐患。

吉林斯基将军在战争爆发初期即就任了俄国西北方面军的司令一职。和他手下的保罗·冯·连内肯普将军与亚历山大·萨姆索诺夫将军一样,战前在俄军中吉林斯基享有很高威望。8月17日,吉林斯基命令连内肯普的第1集团军自涅曼河一线前进,两天以后又命令萨姆索诺夫的第2集团军自纳雷夫河一线前进。俄军的计划是从正面压迫东普鲁士的德军,并从波兰沿维斯瓦河一线突击,切断德国第8集团军与本土的联系,并歼灭之。德军计划的主旨就是采取守势,以第8集团军为主力防御东普鲁士地区,直到西线主力部队抵达后才转入对俄军的进攻。而俄军计划则是以第1集团军由维尔纳自东向西侵入东普鲁士,同时第2集团军从华沙出发,北进,阻止德军沿维斯瓦河撤退,配合第1集团军在东普鲁士围歼德第8集团军。

战役经过

在1914年的那场战争爆发前的许多年中,欧洲大国为了应付各种可能的突发事件,已经制订、修改和批准了种种计划。在这些计划中,最有远见的当然是由伯爵冯·施利芬将军在他任德军总参谋长时制订的计划。但是,他的计划却被接替他的负有盛名的冯·毛奇上将作了破坏性的修改,这对协约国来说是件幸事。施利芬的计划是一个两线作战的计划:首先在西线发动主攻,同时在东线进行牵制行动,直到对比利时和法国北部的进攻取得全胜,才对俄军发动大规模的进攻。法俄联盟从1892年起就有了,从那时起到1913年最后一次会议召开,两国的总参谋部起草、交换和修改了一系列计划。法国人煞费苦心地想使眼睛紧紧盯着奥匈边境的俄国人相信,他们的主要敌人是德国人;打败了它,奥地利也就自然不在话下了。首先在西线打败德国人是非常重要的;而要做到这一点,俄国人应该对德国构成足够的威胁,以便把德国军队牵制在东部边界上。

俄国确实做到了这一点,但也给自己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

俄国人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发布动员令后部队的组建问题。

他们发现,要在动员后的15天之内就把部队集结起来是根本不可能的,因为他们的交通条件很差,而且部队最近刚刚经过整编;何况,这已经比原定的时间提前了12天。法军在动员后的第11天才能够出发,而德国人要快些,这样,对西线的法军来说,他们的动员时间与德军的动员时间存在着危险的差距。为了援助他们的盟国——这是他们当时和后来都很明确的事情——俄国人在动员后制订的计划中,同意用2个集团军在东普鲁士对德军发动进攻。俄国人还同意组成1个新的集团军,该集团军将在适当的时候(8月底之后才能准备就绪)调动到第2集团军的左侧,以便向柏林挺进。

第一次世界大战过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创文学网http://www.tcwxx.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相关小说

解放军大战日本鬼子 连载中
解放军大战日本鬼子
抖音主播火叶
简介:就是八路军要把鬼子给全KO掉。我们中国致敬。
0.3万字2年前
德国赤红 连载中
德国赤红
王可欣悦
简介:社会主义真的会笼罩全德国吗,德国真的会迎来新的光芒吗,请大家敬请期待这个作品。
5.0万字2年前
穿越我为崇祯 连载中
穿越我为崇祯
说爱太烫嘴@
简介:一个现代人穿越成了崇祯,看到了大明此时百姓生灵涂炭,国将不国,东有野猪皮,西有国内起义看他怎么力缆狂澜挽救这个国家,开创大明盛世。
11.5万字2年前
三国之大汉皇权 连载中
三国之大汉皇权
铁骑绕龙城
简介:国术高手刘烨穿越到东汉末年,恰逢黄巾之乱,为求乱世活命,他从一个没落宗室的游侠儿,一步步跻身于汉末群雄之中,匡扶大汉,承继帝统。“公之武勇,十倍于布!”吕布推崇备至。“主公谋略,让天下谋士汗颜。”郭嘉心悦诚服。本书数字版权由“讯读”提供并授权话本联合销售,若书中含有不良信息,请书友告之客服。本书数字版权由“讯读”提供并授权话本联合销售,若书中含有不良信息,请联系话本客服(我的-设置-客服咨询内)。
105.6万字2年前
土客 连载中
土客
游客1588926702115
简介:“慨夫生民多艰,徒增琐尾之忧;聚族頻迁,仅获鹪鹩之寄。万千人而穷居异域,千余载而终为战场。"谨以此书唤醒人们心中早已被尘封的记忆,同时哀悼因那场尸横遍野,流血漂橹的战争而逝去的人们。“低头读历史,仰首望天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4.8万字2年前
救龙 连载中
救龙
该用户已注销
简介:本是临近毕业的历史专业的学生孙灏轩,不知为何离奇穿越到了战场上。看着眼前这名身披金鳞铠甲的人,孙灏轩一咬牙。拼了,搏一搏老子的大好前程!本书又名【大魏:开局救了大魏战神】
0.5万字2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