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暇的日子总是短暂。
总是以为岁月会继续静好,安逸的日子过久了,总是会让人的神经放松忽视一些会一下子让人迫在眉睫的事情。
满蒙联姻一向是大清立国的基本国策之一,历来总是相互的嫁女来维持平和的局面。
皇帝登基已经满打满算五年。
瑰意和琦行已经长成大姑娘了,因着从顺治开始一直不能说打压和分化吧,起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到现在,蒙古还算是老实的紧,尤其是在清朝那些祖宗们还没入关时就开始有效的遏制统辖那些归附的蒙古部落,渐渐地在后金时期扎萨克旗制度正式诞生,将蒙古部落族群分成若干编成旗,一个一两万人的大部落经过这么一划,各个旗的人口便变成了几千人,旗长则称为扎萨克,当然了这也按着地界分内外,内扎萨克有兵权直接隶属于清廷中央管理蒙古的最高机构——理藩院,而外扎萨克像近外蒙的喀尔喀新疆伊犁青海将军管辖的那种则没有兵权,多有朝廷派驻将军和办事大臣节制。
所以说,朝廷在这个时间段对蒙古的掌控力
近年来蒙古老实没多少事,但因满蒙联姻是国策,宫里的姑娘也都慢慢长大,这些事也都是时候操心起来了。
不过就孩子们的婚事上安陵容是没有多少的话语权。
她不像端皇贵太妃那般身家大底气足,大有可能为温宜操心是否要和亲的这一选项
温宜公主大概是小时候受的磋磨实在是多,身子也是不怎么好的人,蒙古的气候也不知道能不能适应,,所以端皇贵妃豁出去了老脸顶着皇帝的不耐给她求了一个京中大家子弟的婚事。
皇帝也不好弗了皇贵太妃的面子,因着皇贵太妃身子骨实在是弱,皇帝都怕他要是不答应一下子就给人气死,反正那时候前朝后宫也是一阵风平浪静,赐婚就赐婚吧!
端皇贵太妃生怕皇帝反悔,有了旨意后便赶紧收拾起给温宜的嫁妆来。
说来温宜公主也就比瑰意和琦行大上一两岁,她都嫁人了,接下来也该轮到他们俩了。
不等安陵容帮着操心呢,也不知道宫里怎么着开始传起蒙古来人要选公主和亲的事儿来。
说的还有鼻子有眼,后宫里那些有女儿的娘娘们都开始一个个的小心谨慎起来,生怕一个没注意皇帝就会选到自己女儿头上来。
安陵容听后还特地差人去打听过,然后就一个大无语。
其实安陵容也不知道那些有公主的娘娘们在担忧什么,就是蒙古一些部落的王爷进京朝贺,就这些还好,又不是像对蒙古漠南漠北那些地方掌控力比较弱的部落来京觐见,到那时候那才叫人感觉惊悚,位置偏远不说环境气候还不好,掌控力弱代表什么,还进京,那就更要拉拢,有什么比和亲嫁公主更有效直接的方法吗?
一切的一切都是靠对比出来的。
可能安陵容对这方面神经比较大条,觉得和亲能和到朝廷管控力影响力更大的蒙古部落总比像当初朝瑰公主和亲那样直接远的十万八千里不说,还动不动想招惹一下朝廷弄得自己有些朝不保夕的感觉。
此次那些蒙古亲王郡王进京的,要是有那合适的联姻对象,皇帝这回怎么的也会给再嫁个公主过去。
安陵容觉得既然不能回避,那就直面困难。
又差人细细的去打探近日来那些来京的蒙古贵族们的底细。
还好还好,都是还算比较富裕的,科尔沁,巴林部,喀喇沁,不远也不近,关键条件好,比环境艰苦的漠南漠北那还真是好的没边。
人啊,都是开始对比出来才显得有安慰。
不然还能怎么样,皇家自顺治时就专门设立了专管皇族事务的宗人府,一项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职责就是掌管皇族婚嫁,不说皇帝的闺女,就连那些宗亲王爷的闺女都难逃被指婚或和亲的命运,都是规定好的,还能怎么改!
像端皇贵太妃的温宜公主那实在是例外,还是因为皇帝登基没多久,不能一上马就把皇贵太妃气死。
就算到了乾隆中后期开始,统治渐渐趋于稳定,对于蒙古的依赖大大的降低,联姻都肉眼可见的减少,于是便出现了备指额驸的制度。
原因就是为了安抚蒙古,朝廷便许诺蒙古各部继续通婚算是给个定心丸,只不过又没必要像初期时大规模的你来我往的嫁女相互结盟进行大规模的联姻,所以满蒙通婚的最大的程度就到了远点的漠南蒙古的几个部旗,像远到大西北的喀尔喀厄鲁特蒙古等地都被排除出去,所以就让专管蒙古的理藩院在指定的部旗里挑几个够资格的备选额驸然后再让合适的公主格格嫁出去,也不一定非得跑老远。
八两六:(据考证,这个制度于顺治间产生,康熙间实施,正式成为制度在道光和光绪写进会典,那时候国力也是不大行了,之后就随着清朝国力衰弱,对蒙古掌控力变弱,这个制度就土崩瓦解,冇了)具体的关于蒙古的制度我说的有可能不对或者有哪里缺失和漏洞,要是有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去找一下相关资料自行查询。
(综影视)咸鱼日常吃瓜看戏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创文学网http://www.tcwxx.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