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灯初上,满目琳琅。
街边叫卖声不绝于耳,热闹的气氛洒满大街小巷,气氛一派和睦从容。
熙熙攘攘的人络绎不绝,百里行止从不离手的折扇随意系在腰间的玉白腰带上,玉穗儿随轻快的步伐微微晃荡,轻快又肆意,双手负在身后,步伐看起来走的随意,但实际上却极快,顾宁在后面跟的吃力,险些跟不上。
走出去一段路后,百里行止似是才反应过来,一回头,就见顾宁被甩出去好远一大截,正停在那里,弯腰锤着膝盖,动作带着几分娇憨。
他不禁笑了笑,那长公主一天到晚端着个架子,喜怒哀乐从不显于人前,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像是刻意画着的一样,生硬的过分,看着就令人不喜。
如此一对比,倒还是臭丫头看着顺眼些。
好在大梁皇帝即便再昏庸,倒也知道天启选靖王妃的轻重,这些年来,因为多方势力的掺合,导致此事僵持了数年。
若非如此,依照大梁皇帝对前皇后的疼爱,必然会对其所出唯一之女极尽疼爱,脑子一昏,将其指与他为妃,也未可知。
大梁皇帝与前高皇后伉俪情深,对高氏家族多有提携,高氏势力如日中天,而后前高后产女,意外难产,不幸离世,高氏便将肖似前皇后的高家大房幼女,当时方才及笄的高阳送入宫中,美其名曰以解皇帝相思之苦。
大梁皇帝心甚感之,对肖似其姑母的高阳疼爱有加,不久,当时的高家家主离世,新的高家家主正是高阳之父,大梁皇帝直接放权,高家势力又达到了另一个无法企及的高度。
大梁皇帝人至中年,纵情声色,将朝中事务大多交于高相打理,鲜少理政,数年来,朝中局势渐渐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拥护皇室血脉的皇亲一党逐渐被高化,皇帝看在眼里,却又思及做皇帝不必操劳国事,且能日日玩乐, 锦衣玉食,酒池肉林,十分乐在其中,便也不予理会。
进京呈于圣上批阅的奏折皆送入高府,由高相先行审阅,若是无甚问题便直接送入皇宫由圣上批阅,若是有半点不好,或是不利于高家的奏折,自是扣押着不放,或是修改后递入宫中。
往往送入皇帝手中的奏折皆是一些问安之语,或是一些“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感念圣上恩德”诸如此类的言语,时间长了,再送上来的折子圣上甚至看也不看,就丢弃在一边,置之不理,再来的折子甚至能堆成一个小山堆。
如此,大梁皇帝只是一个空壳子头衔罢了,看似无比尊贵,实则名存实亡。
大梁皇帝自以为乐得自在,殊不知他在高氏眼里并无用处,在高氏皇后产下皇子后,他将毫无用处,皇子将马上取代他,成为新帝,届时,天下,将是高家的天下。
高氏,高阳。
百里行止垂眸,掩下眼里的风雨诡谲。
周围人来人往,顾宁一不留意被绊了一下,再抬起头,就已经不见百里行止的身影,皱了皱眉,刚要不顾形象的喊人,就见一道素白身影近在眼前,扬手丢给她一串糖葫芦。
许你一世免流离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创文学网http://www.tcwxx.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