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往说到做到,不食言的男人,是很有魅力的。
第二年的秋天,1469年,费尔南多迎娶了他的新娘。地点选在当今西班牙的故都、中部城市巴利亚多利德(Valladolid)的比韦罗宫,这个地方是历来天主教君主举行婚礼的固定地点,有点类似于我们中国的祠堂——更类似的是,西方社会也有“包办婚姻”的习俗,父母为子女选好伴侣,并且更多出于各种经济政治因素的考虑不那么重视子女的个人利益,这更多发生在需要顾及“身外之物”的上层贵族里面,像咱们穷人家的孩子哪管那么多,能不打光棍就行了——虽然,西方社会一直以来就十分重视个人的利益,注重个人精神的培养,但是包办式婚姻在西方较我国也没有什么大出路。
不过话说回来,为什么恩里克四世要并且有权力把伊莎贝拉包办到法国?又为什么伊莎贝拉能够突破他哥哥的限制,私密和阿拉贡王储会面呢?
人类在最初的原始社会里,男女之间的爱情往往只在一眼之间:“确认过眼神,我遇上对的人。那我就搬去你的山洞里了。”但是随着社会变化人们逐渐发现,这样的爱情和迁移能够让原本毫无关系的两个家庭,甚至原本有深仇大恨的两拨人结成友好关系,并且两个家庭的利益也开始紧密结合在一起了。换句话说,结婚后,我们两家人都比以前更好了。这原本的推导过程是先结婚后获利,不过人们的远见促使人们改变了这个美好的推导过程:人们开始为了获利而去结婚,像货比三家一样在众多合适亲家们里面挑选,原本最受重视的夫妻环节反倒变成最不重要了。
但是为什么夫妻之间不抵抗呢?他们其实是有抵抗的,但是很多都迫于压力妥协了:这些压力或许是最直接的物质生活压力(不听我的我就把你赶出家门饿死你!),或者是无形的法律制约和社会舆论的压迫(包办婚姻变成了社会主流,人们在意识上已经默认了其合法性)。不过我可以这样问:如果我的婚姻被包办了,一生不获幸福,那么我就可以支持我的孩子自由恋爱啊!
鲁迅先生在他的著作《娜拉走后怎样》里说过:“被虐待的儿媳做了婆婆,仍旧虐待儿媳;被官兵打压的学生做了官兵,仍旧去打压学生……”如果人的自我意思没有觉醒,没有意识到自己身处恶性循环中,再繁衍十代都是包办婚姻。
所以,当时恩里克四世出于习惯地把他的妹妹“包办了”,而事后他和各方诸侯也因伊莎贝拉的自由婚姻破坏了政治婚姻的传统,而兴兵孤立讨伐年轻的恋人。举个例子,拿破仑用强大的军事威力举行了为自己政治婚礼,在自己四十一岁的时候迎娶了年轻漂亮的奥地利女孩玛丽·路易斯,这年她19岁。婚前两人根本就不认识,拿破仑只是为了巩固与奥地利的关系以及整个儿子出来继承大统娶新娘的。
但是,伊莎贝拉与费尔南多是真心相爱的。不为什么王国,不为什么利益,只是为了爱情而爱。
人类在原始社会的时候本来就是为了爱情而爱,在经历了几百年的斗争之后终于又回到了最初的起点。
金秋飒爽,在比韦罗宫的最中央,太阳和秋风前来捧场,一对新人深情对视。
“您是否愿意与眼前这个人结为夫妻,不管是贫穷还是富贵、健康还是疾病、不顾外界的反对、只是为了爱情……”
“我愿意……”
比韦罗宫(Palace of the Vivero)
千古君臣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创文学网http://www.tcwxx.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