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尾狐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异动物,经常以“狐狸精”的形象,出现在各种影视及游戏作品中。
据《山海经》记载:九尾狐住在青丘国,有四只脚和九只尾巴,声音像婴儿,能吃人。历史渊源
先秦时期
《山海经》记载了青丘与九尾狐,九尾狐简称“九尾”,亦称“九尾禽”。始见于先秦,至汉传为瑞祥之兽,象征王者兴,在很多的古籍中被提及。有学者认为《山海经》“青丘国”及“九尾狐”形象出于“东方青龙”中的“尾宿”,因“尾有九星”;禹在治水之时遇“涂山氏女”与“九尾白狐”的传说,是禹“治水”始于“箕尾”之间的曲折传承。[5]
《山海经·海外东经》记载:“青丘国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一曰在朝阳北。(青丘国在北边,这里的狐狸有四只脚和九只尾巴,一说在朝阳北)”;《山海经·大荒东经》记载:“有青丘之国,有狐,九尾。(有一个青丘国,有九只尾巴的狐狸)”;《山海经·南山经》记载:“又东三百里,曰青丘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青䨼。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郭璞注《山海经·大荒东经》“有青丘之国,有狐九尾”云:“太平则出而为瑞。”;《太平寰宇记》和《元和郡县志》记载:“旧传初置县在濮水南,常为神狐所穿穴,遂移(城)濮水北,故曰离狐。(以前的说法是开始的时候县址设在濮水的南边,经常有神狐在这里做洞穴,于是迁址到了濮水的北边,所以说是离开的狐狸)”
汉唐时期
到汉唐时期,造纸术的传播更加剧了狐被妖魔化这种情况,狐跌落神坛[19]。汉代在符命思想影响下本为图腾神之一的九尾狐也被符命化成为祥瑞的象征符号。
秦汉时期,孔子及其弟子《孝经》记载:“德至鸟兽,则狐九尾。(九尾狐是德行最高的鸟兽)”
西汉,王褒《文选·四子讲德论》记载:“昔文王应九尾狐而东夷归周。(过去周文王听从了九尾狐的话而让东夷归顺周朝)”[9];东汉,班固《白虎通义》记载:以狐为兆示“子孙繁息”之德兽。《白虎通德论·封禅》记载:“德至鸟兽则凤皇翔,鸾鸟舞,麒麟臻,白虎到,狐九尾,白雉降,白鹿见,白鸟下。狐九尾何?狐死首丘,不忘本也,明安不忘危也。必九尾者也?九妃得其所,子孙繁息也。于尾者何?明后当盛也。”;许慎《说文解字》记载:“狐,祆兽也,鬼所乘之。有三徳:其色中和,小前大后,死则丘首。”;赵晔《吴越春秋·越王无馀外传》和《艺文类聚》卷九九记载:“所引《吕氏春秋》佚文记载,大禹来到涂山(据考在今河南嵩县),遇见一只九尾白狐,并听见涂山人唱歌,说“绥绥白狐,庞庞九尾”,还说“如果你在这里成家立业,就会子孙昌盛”,于是大禹便娶了涂山氏的女孩子,叫作女娇。涂山氏实为一个以九尾狐为图腾的部族。”;《吴越春秋》记载:将九尾狐与大禹治水娶涂山女娇联系在一起[2]。
唐代,欧阳询等《艺文类聚·卷九》祥瑞部下记载:狐引《吕氏春秋》佚文:“禹年三十未娶,行涂山,恐时暮失嗣。辞曰:吾之娶,必有应也。乃有白狐九尾而造于禹。禹曰:白者,吾服也。九尾者,其证也。于是涂山人歌曰:绥绥白狐,九尾庞庞,成于家室,我都攸昌,于是娶涂山女。”引《周书》:“成王时,青丘献狐九尾”[13];白居易《古冢狐》记载:把“能丧人家覆人国”的妲己和周幽王的妃子褒姒比作狐妖,当九尾狐变成妖精时,妲己这个用美色把纣王迷惑得亡国丧身的王妃被说成是九尾狐精;张鷟《朝野佥载》载:“唐初以来,百姓多事狐神,……当时有谚曰:无狐魅,不成村。
唐宋时期
唐宋时期,关于狐妖的传说和作品更加广泛,甚至有“无狐媚不成村”的说法。唐宋时期的狐妖传说,与时代特征相结合,染上了佛教色彩。狐妖已不仅局限于变化凡人,甚至达到化身仙佛的境地。[19] 宋《太平御览·皇亲部一·禹妃》引《帝王世纪》佚文:禹始纳涂山氏女,曰女娲,合婚于台桑,有白狐九尾之瑞,到至是为攸女。《宋书·符瑞志》记载:“白狐,王者仁智则至”(看到白色的狐狸,帝王和智慧的人就来了)。
东晋时期
《名山记》说:“狐者,先古之淫妇也,其名曰‘阿紫’,化而为狐。故其怪多自称‘阿紫’。”
南北宋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巫风弥漫,出现“万有神教”,人们受到巫术意识的影响,逐渐开始相信物老成精。故此狐因吃人的特性而被逐渐妖魔化。[19] 宋朝田况《儒林公议》说宋真宗时陈彭年为人奸猾,善于“媚惑”皇帝,所以“时人目为九尾狐”。这个时期商纣王的妃子妲己被说成是九尾狐,而且传到日本。宋赵令畴《侯鲭录》卷八:“钱塘一官妓,性善媚惑,人号曰九尾野狐。”日本《本朝继文粹》卷一一收有一篇江大府卿写的《狐媚记》,其中说“殷之妲己为九尾狐”。《狐媚记》记日本康和三年(1101年)事,相当于宋徽宗时期,可见在此前中国已经有这种说法了。
陷毒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创文学网http://www.tcwxx.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