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卿不能反抗母亲,也不敢反抗母亲。况且他长在一个单亲家庭,上面有个早夭的兄长或姐姐,下头有个妹妹,母亲一路拉扯到大不容易,还“仕宦于台阁”,算是发展的不错。
毕竟汉朝不是说你有才能就可以当官的,像主父偃、朱买臣都是到了中年才受重用,还要有朋友举荐,不然连皇帝的面都见不上。即便才情恣肆如李白,也是需要牵线的。
他们这样的家庭结构,在后来的“儿今日冥冥,令母在后单”可以得到印证,也就是说,仲卿的父亲很早之前就去世了。汉末多征战,时局混乱,其父很有可能死于兵役。
在这样家庭下长大的孩子,母亲说话是很有份量的,更不必说焦仲卿本来就孝顺了。
我不认同焦仲卿有俄狄浦斯情结,一个在听了媳妇诉苦后敢跑去直接问母亲,她到底哪里错了,您为什么不满意的男子,是不大可能有这种情结的。
现在大家说“妈宝男”,张口闭口就是“我妈说”,但焦仲卿不是,试问有几个愿意为了媳妇跟母亲犟嘴、不得而难过、甚至殉情的“妈宝男”?
兰芝和小姑子分别,感叹道,以后初七和下九千万不要忘了我啊,以后也好好对照顾母亲,珍重。
初七就是每年乞巧节,下九是每月十九日,在汉朝,这些日子是妇女们欢聚的日子。那些珠宝一样的时光啊,多么的美好。小妹有这样通音律、喜文墨、懂生活、又温婉的嫂子,实乃有福气的,只是这个家实在不是兰芝的好归宿。
世间最毒的仇恨,是有缘却无分。
俱会大道口,刘兰芝其实还是没放弃,她说,我的兄长性情暴躁比较专制,恐怕不会由着我的性子,你要早早来接我啊。仲卿也是满口答应。
回家后,提亲的人络绎不绝,窈窕无双的县令小少爷,娇逸文雅的云郎,都被兰芝的母亲委婉拒绝了,只因女儿一句,仲卿说过会来接我。
亲生女儿,母亲肯定是怜惜舍不得,不会责备。但是兄嫂有意见太正常了,也许是害怕刘兰芝回来白吃白住分财产,像极了《倾城之恋》里的白流苏,被休后回来,流苏的三嫂说话明里暗里的,就是吃大白饭了;也许是真的担忧妹妹终身大事,想不通妹子痴情为哪般,前夫只是一个小吏,现在提亲的确是一方太守,多好的婚事,难不成一辈子青春就为了那人蹉跎?也许兄嫂各怀心事,哥哥是真心,嫂嫂是假意,人心难测,谁又说得好。
但我宁愿往好的方向想。兰芝这样好的女子,浪费青春为一个没可能的结果,实在是痛心。
哥哥话说到这个份上,兰芝有什么理由不答应呢。媒人欢喜地跑回去复命了,太守翻黄历,良辰吉日就订在三天后,全府内上下都在准备兰芝的婚事,张灯结彩好不热闹,金色的车子白玉镶的车轮,青骢马缓步前行,马鞍周围垂着缨子,各色的绫罗绸缎简直要晃花了眼。
母亲催兰芝做嫁衣,古时候女孩子的针线活都相当好,嫁衣也习惯自己缝制,这点在史料中有记载,当然宫妃们就另说了。
皮卡丘小姐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创文学网http://www.tcwxx.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