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王死社稷”这句话出自《礼记》,很多人以为此话源于明朝,其实不是。
好像是在《明朝那些事儿》爆红之后,网上就开始流行起了“明朝热”,女生尤喜欢穿明制汉服,配上那么一段配音。“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说的是民族气节,具体事件可以概括为:明朝永乐帝迁都北京和崇祯帝吊死煤山。
前有靖康耻,犹未雪,金人掳走“二圣(徽宗、钦宗),君主威严扫地,国将不国。有这么一面明镜摆在这,以历史为镜,从而可以看见历史的兴替,越发展到后来,积累的经验也就越多。
只是当皇帝的,再英明神武,也不能保证子孙后代都能这么贤明。一个封建国家发展到了中后期,各种弊病和问题就都显现出来,老百姓也许不清楚,但是执政者是很清楚的。
我们可以从这个时代的一些文学作品有所了解。明朝前期,诞生了许多名扬天下的作品,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封神演义》《杨家将演义》等,明中后期大兴文字狱,一面是命令举子们只能写八股文,一面力图把文字变成统治阶级歌功颂德、消遣享乐的工具。
传统诗词衰微而兴戏曲小说,重科技文艺而轻强兵主战。自信史时期以来,就有三教九流的学派,三教,儒教、道教、佛教;九流,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十家中除去小说家后剩下九家学派,小说家不入流。
《论语•子张》: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就是说,这些小的技艺(如古代农、圃、医、卜、乐、百工之类),也是有可取之处的,但是对远大的事业恐怕行不通,不是君子该从事的。
不过我今天讲的,还是从“君王死社稷”这个点出发,讲的却不是明朝的事,而是春秋时期齐庄王的一件桃色绯闻。
因为《左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写的,所以以鲁国境遇,来折射春秋那段历史。鲁襄公二十五年,发生了一件大事,齐国国君庄王薨了。
姜氏可谓代代出美女,如武姜、宣姜、文姜、声姜、棠姜等等。那时的世家贵女,要么嫁给诸侯做夫人,要么做小妾,武姜嫁给了郑武公,宣姜、文姜是齐国两对姐妹花,至于棠姜,也就是这个故事的女主角。她用事实证明了什么叫“做鬼也风流”。
棠姜是齐国大夫棠公的夫人,棠公死,崔杼zhù前去凭吊,在灵堂里遇到了一身素白的棠姜,点点梨花泪,见她色美,起心私之。
现在婚嫁看黄历,以前婚嫁兴占卜。崔杼请了巫师来测吉凶,看看这段婚姻将来好不好,结果出来当然是不好的,因为棠姜命中克夫,是不详的女子。但是崔杼根本不管,他已经被迷得七荤八素了,于是崔杼很快娶了棠姜。
一天朝中宴饮,诸王候携夫人一起赴会,齐庄王一眼就相中了这个桃妍李艳的美妇人,可崔杼是朝中重臣,所谓朋友妻不可欺,更何况他是上级,要有长者风度。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王位本无缘,全靠崔杼等人的支持,才把原来那位公子牙和王后杀了,拥立庄公上位。其实这也要怪庄公他老爹灵公,太偏心,宠妾无度,废后废长,纲常紊乱,同是儿子,他还是哥哥呢,为啥拱手江山讨人欢,甚至于他老爹派他去即墨,还想灭了鲁国,这就很可怕了,心是拔凉的。
皮卡丘小姐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创文学网http://www.tcwxx.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