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廓狐(学名:Vulpes zerda)是世界上最小的犬科动物之一,如小猫一般大小。具有从乳白色至淡黄色的皮毛,白色的腹面和一条末梢呈黑色的尾巴。为了在热带柔软的沙地上行走时对足加以保护,它的足底被有柔毛。巨大的耳朵易于鉴别,耳长15厘米,耳朵与躯体的比例在食肉动物中首屈一指。耳廓狐的大耳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中逐步形成,通过耳朵散热,以适应沙漠干燥酷热的气候,同时又能对周围的微小声音迅速作出反应。
耳廓狐生活在非洲北部和西亚沙漠地带,其皮毛、耳和肾的功能都适应了高温缺水的干燥环境。通常夜间觅食,食性广泛,包括水果、种子、小型啮齿类、鸟类、卵、爬行类和昆虫。群居性,双亲和后代组成不超过10只的家族群,每一成员挖掘一至数米深的巢穴栖居。耳廓狐在整个繁殖季节都具有攻击性。交配发生于冬季中、晚期,如果胎仔丧失了,该种一般会再次交配。
耳廓狐的英文名“Fennec”来自于阿拉伯语狐狸“فنك”一词,种名“zerda”来源于希腊语对其栖息地的描述。
2013年CNN评选的世界最可爱物种排行榜上排名第一。
形态特征
耳廓狐是最小的狐属动物,一对大耳朵可能是最易辨识的特征。小吻突。虹膜黑色。软长的体毛大致呈淡黄色,有利于在沙漠中伪装。面部毛色较淡,内眼下方的深色条纹向吻突两侧延伸。泛红的尾毛厚而浓密,尾尖黑色,尾基部有一黑色斑块。北非地区的耳廓狐四肢细长,浅黄偏红,更南方的几乎四肢全白。
耳朵占头部的极大比例,是该种最易识别的特征。成年耳廓狐皮毛厚而柔滑,背部浅黄色,腹部、腿、脸和内耳白色。与此相反,幼狐皮毛几乎全白。耳廓狐与多数狐属动物一样,尾部皮毛下有黑色或深褐色的腺体(尾尖颜色与之类似)。足毛浓密。眼睛、吻突、触须皆深色。弱齿型,与大耳狐类似。[4]
成年雌狐重0.8公斤,雄狐重1.5公斤(比普通家猫略小)[4] ;平均体重1公斤。耳长约10~15厘米。[3] 体长30~40厘米(不包括尾巴);尾长18~30厘米,占体长的近六成。肩高18~22厘米,明显低于其他非洲狐狸(一般肩高30厘米)。尚不清楚,耳廓狐是否有性二型特征。由于犬科的大多数单配制品种具有限的两性异形特征,而耳廓狐是单配制动物,可假设该种具有轻微的性二型现象。
栖息环境
栖息于沙漠和半沙漠地带,偏好易打洞的稳定沙丘。洞穴附近通常有草丛或灌木丛,耳廓狐借此类植物支撑、遮掩和铺垫巢穴。
生活习性
白天酷热、夜晚冰冷的气候在北非沙漠并不少见,而体型细小的耳廓狐非常适应北非沙漠的严酷环境。它们脚掌由软长细毛覆盖保温,也方便了在膨松的砂地上行走,两只张开的大耳朵像不停散热的散热器,同时有助于侦测猎物。在缺水环境下,通过寻觅栖所附近的易食植物可长期生存,节水措施有热天停留洞穴,仅在夜间外出。
厚厚的茸毛可隔离沙漠夜晚的寒冷。当温度降至20℃以下时,耳廓狐开始打冷颤,温度超过35℃,又会热得喘气,喘气时的呼吸频率由23次/分钟,迅速飙升至690次/分钟。[3]
成年狐身体敏捷,善于玩耍嬉戏,通常能跳0.7米高;完全站立时,身高超过1米。此类特性有助于捕捉猎物。耳廓狐白天睡觉,夜间觅食,以此躲避沙漠烈日下的炙热。它们居住的洞穴通常开出多个出入口,一旦发现敌人就溜之大吉。洞穴一般建在沙漠的灌木丛下,以便植物根茎对隧道两壁起到支撑作用,植叶则被雌狐用来铺垫巢穴。[4]
群居
耳廓狐为高度社会化物种,双亲和后代组成不超过10只的家族群体,每一家族单位通过尿液和粪便划定各自的领地。它们具有强烈的守土护幼意识。在某些情况下,多个耳廓狐家庭可能生活在一起,共享同一个复杂的洞穴,甚至当这种共栖情况发生时,雄狐仍像其他狐狸一样,依旧独自外出觅食。它们遵循机会主义原则,会为将来储备食物。
发声
通过频繁的变声交流,成狐和幼狐会发出吱吱、呜咽或尖叫等各种声音,降音高的吼叫声通常简短响亮,重复多次。
陷毒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创文学网http://www.tcwxx.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