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狐(学名:Vulpes vulpes):是犬科、狐属动物。共有47个亚种。成兽体长62 - 72厘米,肩高40厘米,尾长20-40厘 ,体重5-7千克。毛色因季节和地区不同而有较大变异,一般背面棕灰或棕红色,腹部白色或黄白色,尾尖白色,耳背面黑色或黑褐色,四肢外侧黑色条纹延伸至足面。雄性略大。
赤狐听觉、嗅觉发达,性狡猾,行动敏捷。喜欢单独活动。在夜晚捕食。通常夜里出来活动,白天隐蔽在洞中睡觉,长长的尾巴有防潮、保暖的作用,但在荒僻的地方,有时白天也会出来寻找食物。它的腿脚虽然较短,爪子却很锐利,跑得也很快,追击猎物时速度可达每小时50多公里,而且善于游泳和爬树。主要以旱獭及鼠类为食,也吃野禽、蛙、鱼、昆虫等,还吃各种野果和农作物。
分布于整个北半球,包含欧洲、北美洲、亚洲草原以及北非地区。是食肉目中分布最广者。
其中有三个亚种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CITES)2019年 Ⅲ 级。
特征
赤狐是体型最大、最常见的狐狸,成兽体长约70厘米,后足长13.5-17.2厘米,头骨之颅基长13.4-16.9厘米。体形纤长。吻尖而长,鼻骨细长,额骨前部平缓,中间有一狭沟,耳较大,高而尖,直立。四肢较短,尾较长,略超过体长之半。尾形粗大,覆毛长而蓬松,躯体覆有长的针毛,冬毛具丰盛的底绒。耳背之上半部黑色,与头部毛色明显不同,尾梢白色。足掌长有浓密短毛;具尾腺,能施放奇特臭味,称“狐臊”;乳头4对。
毛色因季节和地区不同而变异很大,南方地区如广西所产毛被薄而短,北方所产毛长而丰密。一般背面毛色棕黄或趋棕红,或呈棕白色,毛尖灰白,变异甚多,北方干旱地区所产富白色毛尖,故色调浅淡。双耳背面上部及四肢外侧均趋黑色延伸至足面,吻部两侧具黑褐色毛区。喉及前胸以及腹部毛色浅淡,呈乌灰及乌白色。从耳间自头顶至背中央有一栗褐色明显带,背中央且渗有白色毛尖。后肢较呈暗红色。尾部上面红褐色而带黑、黄或灰色细斑,尾梢白色,尾下面亦呈棕白色。幼年毛色呈浅灰褐色。[2]
此外,赤狐中还有不少体色的变异类型,如全身毛色为黑色的叫黑狐或黝狐;全身底毛为黑色,但毛尖带有白色,在光照下呈现出银色光辉的,叫银狐或玄狐;全身为赤褐色,肩部有黑色十字形毛的叫十字狐,此外还有倭刀狐等,但不同的色型并不代表不同的亚种,而且不管是什么色型,尾巴的尖端均为白色。产银狐较多的地区是美国东北部和加拿大,其次是北欧和西伯利亚北部。在不同地区,银狐与赤狐的比例是由1∶20到1∶5,这种突变与产地的湿度和光照等气候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
栖息环境
赤狐的栖息环境非常多样,如森林、草原、荒漠、高山、丘陵、平原及村庄附近,甚至于城郊,皆可栖息。一般记载均称赤狐居于土穴、树洞或其动物的弃洞中,在北方地区都利用獾洞,或加以扩大而利用之。有时甚至与獾同栖一洞群。多在山坡活动,经常栖息在大石缝或山沟里,只在繁殖季节才住在窝里,赤狐的窝是一个地洞,洞口直径25-30厘米左右,往往深入地下2-3米。一般在向阳的山坡上,那里土质较松,石头较少,易于打洞。赤狐们或利用獾洞、旧洞或墓洞,或在大岩石底下挖洞。赤狐往往是几只住在一个洞穴,其中包括一雌数雄,并且每个狐群有赤狐一定的领域。一般均日伏夜出,白天蜷伏洞中,抱尾而卧。[2]
赤狐喜欢居住在土穴、树洞或岩石缝中,有时也占据兔、獾等动物的巢穴,冬季洞口有水气冒出,并有明显的结霜,以及散乱的足迹,尿迹和粪便等,夏季洞口周围有挖出的新土,上面有明显的足迹,还有非常浓烈的狐臊气味。但赤狐的住处常不固定,而且除了繁殖期和育仔期间外,一般都是独自栖息。
陷毒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创文学网http://www.tcwxx.com),接着再看更方便。